“双十一”开启 无良商家套路多多……

 新闻动态     |      2022-12-04 05:28

充值+赠送 名为优惠实则是坑

龙岗融媒记者 杜和平

又到“双十一”购物季,“全年低价”“巨惠特卖”等促销广告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为此,记者聚焦近期的消费投诉热点,提醒广大消费者,留心促销规则,理性购物,切勿跟风。

据统计,2022年龙岗区共受理投诉23000宗。其中,预付式消费合同停滞退费难、成人教育培训投诉持续增长、成人教育培训投诉持续增长、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多等。而预付式消费成为消费者维权“重灾区”。

慎选择!先充值再消费

吃饭、购物、健身、美容美发……如今,不管去哪儿消费,办张预付卡充值后再消费已成常态。卡办了,钱也预付了,消费时却发现商家跑了。“充值+赠送”预付式消费的便宜能占吗?

11月3日,龙岗区柒柒娱舞星空舞蹈工作室的多名消费者反映,该工作室门店停业,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将学员未消费的课时打包给另一家资质和环境都较差的工作室,强制学员接受,并且不退款。万般无奈,消费者投诉至12315。

无独有偶。11月5日,龙岗区智心养生堂的一名消费者反映,在该养生堂购买服务后,由于门店停业,其预存余额还剩9713元,与商家协商退款,遭到拒绝。

据统计,2022年,预付式消费占投诉总量60%,较去年增长36.2%。区消委会工作人员表示,预付费消费模式存在于多个行业,主要侵权表现形式是经营服务缩水、优惠不兑现,服务项目或质量与办卡时承诺不符;经营者关门失踪恶意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经营主体变更后推卸承诺义务或者服务缩水;霸王条款限制多,随意限制消费等。

莫轻信!查看商家资质

近日,方女士在布吉“深圳市奥林风健身有限公司”健身机构花费了1200元办理健身卡。其后,在健身教练的建议下,她另购8000元私教课程。方女士买完私教课程后发现,商家在销售前后描述的健身效果不一致,故申请退款。结果,她被告知,非但不能退款,转卡还需收30%的手续费。方女士遂向消协投诉,要求商家退款。

在此,区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选择商家消费,消费前可通过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315消费通”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315消费网、深圳信用网、“i深圳”APP、“爱企查”官网等平台查询经营者的消费评价指数。

必重罚!违法制假售假

为共促消费公平,龙岗区强化底线思维,加强监督规制,促进各类消费业态、模式规范发展,保障全体消费者享有平等的消费权利。

11月2日,龙岗区人民法院对一宗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肖某辉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2021年3月至12月期间,被告人肖某辉伙同刘某珍、李某莲(二人均在逃),低价购入海底椰等材料冒充高档药材,夸大吹嘘“特效药”具有治疗癌症等功效,专门面向老年人高价出售,先后在宝安、龙岗、福田等地骗取被害人刘某英(案发时82岁,为受害人中最年长者)3300元、焦某英3300元、王某娥400余元。

话术多流量假 直播带货暗藏猫腻

近年来,直播带货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热,每天直播时长动辄百万小时以上,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然而,直播带货话术多、“套路”多,直播观看量和带货订单量存在不少“水分”。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规范直播带货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让消费者在直播平台能放心购物。

直播带货“套路”多

今年“双十一”,直播电商愈受关注。各行业名人、品牌商家等纷纷进入直播间,一些主播从10月初就开始预热、暖场,各类促销信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直播带货看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一些消费者“吐槽”,在直播间想要低价买东西并不容易,在种种“套路”下,买到的东西价格也未必便宜多少。

——直播话术多,想“秒杀”得看半小时直播。一开始主播说马上上架,并且是“秒杀价”,但随后开始介绍其他商品,接着又介绍直播间的各种活动,20多分钟后才上架“秒杀”商品。消费者为了直播间所说的福利、优惠,需要等很久,而且这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中已快成固定模式。

——卖东西还得演剧本,“吵架式”“打架式”带货流行。“我们贴了多少你知道吗?贴了两千多万。”“不要再贴了!”在不久前的一场直播带货中,一名女主播在直播间大声嘶吼,试图阻止搭档男主播“降价倒贴”的行为,而男主播自称为了粉丝,甘愿赔本补贴,互相推搡、摔话筒,演得几乎以假乱真。在一些明星带货的直播间内,也经常出现明星为“回馈”粉丝执意卖“低价商品”、与工作团队吵得不可开交的“剧情”。